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,用于脾虚腹泻

健康网 健康生活 13

英文名称: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.
Radix Dioscoreae Oppositae Rhizomadioscoreae, Common Yam Rhizome, Mountain Herb

别名: 薯蓣、淮山药、修脆、薯、怀山药、扇子薯、藷、藷藇、几草、山薯蓣、诸署、山板薯、野白薯、白苕、九黄姜、玉延、署豫、土薯、王薯、山板术、署预、野山豆、白山、佛掌薯、蛇芋、山藷、白药子、薯药、王芋薯药、王芋、延草、山芋

来源: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。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,切去根头,洗净,除去外皮及须根。

道地药材: 华北地区、西北地区、华东地区、华中地区

生长环境: 山坡、溪边、路旁、灌丛、山谷林下、山谷

现代中药典籍摘录(请登录点击开启阅读):
中国药典 中药大辞典 中华本草 全国中草药汇编

最后更新日: 2024-11-18

山药的传统功效

1. 健脾胃

山药,自古以来便是备受推崇的中药材,其健脾胃之效,历代医家多有论述。综观《本草正》《药品化义》《本草求真》《神农本草经读》《本草纲目》等经典医籍,可见山药健脾胃之功效,并非单一作用,而是通过多方面机制来实现。

《本草正》指出山药“能健脾补虚”,但其“气轻性缓”,需配合其他药材使用,才能发挥最大功效。《药品化义》则更进一步说明,山药温补而不骤,能循序渐进地调养脾肺,治疗脾虚腹泻、倦怠嗜睡等症状。其味甘气香,能“助脾”,并因其“甘则补阳”,还能补中益气,温养肌肉,成为肺脾二脏的重要药物。此书更提及山药在六味地黄丸中,用以治疗肾虚腰痛等症,显示其滋补作用并非局限于脾胃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强调山药“补脾肺之阴”,能润泽肌肤,滋养肌肉,并指出其性涩能止遗精,味甘咸能益肾强阴。书中也提到山药可治疗泄泻,并说明其补阴退热的作用,但对于一些夸大其词的功效则持保留态度。《本草纲目》则更简洁地总结山药具有“益气,健脾胃”等功效,并提及止泻痢、化痰涎、润皮毛等作用。

《神农本草经读》则从另一角度阐述,将山药归为“上品”,强调其久服的益处,而非单纯的治病药物。《医经溯洄集》则从经络角度解释,指出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,但其滋养功效也能间接益肾。

总而言之,历代医家对山药健脾胃功效的论述,从不同角度佐证了其温和滋补的特性,使其成为健脾胃的常用药材。其功效并非单纯止于“健脾”,而是涵盖了补虚、益气、温阳、润燥等多重作用,在不同情况下,可发挥不同的疗效。

2. 止泻

山药,味甘,性平,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滋补佳品,其止泻功效在多 部古代医籍中均有记载。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其机理。

《本草正》指出山药“气轻性缓,非堪专任”,意指其药性温和,作用缓慢,不足以单独治疗泻痢,需配合其他药物。此处暗示山药的止泻作用并非其主要功效,而是作为辅助药物,发挥协同作用。

《药品化义》则强调山药“温补而不骤”,能“治脾虚腹泻”。其认为山药味甘气香,能温补脾胃,改善脾虚导致的腹泻。此处点明了山药止泻的对象:脾虚型腹泻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从药性角度分析山药止泻。它认为山药“性虽阴而滞不甚,故能渗湿以止泻”。这说明山药具有渗湿止泻的作用,通过利水渗湿,改善体内湿邪,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。此外,文中也提到山药能补脾肺之阴,从根本上改善体质,间接达到止泻的效果。

《本草纲目》则更简洁地指出山药具有“益气,健脾胃,止泻痢”的功效。这说明山药的止泻作用与其健脾益肾的功效密切相关。脾胃健运,则水谷得以降化,不易产生腹泻;肾气充足,则脏腑功能正常,亦能减少腹泻的发生。

综上所述,古籍中关于山药止泻功效的记载,多指向其健脾益肾、渗湿利水的功效。山药并非强力止泻药物,其止泻作用主要体现在缓和调理脾胃虚弱、肾气不足等导致的腹泻,而非急性炎症性腹泻。因此,山药在治疗腹泻时,常作为辅助药物使用,配合其他药物,才能发挥最佳疗效。

3. 滋阴

山药,作为其滋阴功效在历代医家论著中多有记载,且运用广泛。其滋阴作用并非单纯的“降火”,而是通过多个途径,温和地调节阴阳平衡。

《本草正》认为山药“能健脾补虚,滋精固肾”,但其性“轻缓”,“非堪专任”,需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,例如补肾需配合熟地黄、山茱萸等药材。这说明山药的滋阴功效并非立竿见影,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才能显效。

《药品化义》则强调山药“温补而不骤,微香而不燥”,能“循循有调肺之功”。文中指出其“甘则补阳”,并能“补中益气,温养肌肉”,说明山药的滋阴作用与其补益脾肺的功效密不可分,脾肺健运,则水液代谢正常,阴液才能得到充盈。山药在六味地黄丸中的应用,更进一步佐证其滋阴补肾的作用,但需注意其“性缓力微,剂宜倍用”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指出山药“补脾肺之阴”,能“润皮毛、长肌肉”,并能“治遗精不禁”,“益肾强阴”。这与《本经》中记载的“主伤中,补虚,除寒热邪气,补中益气力,长肌肉”相呼应,说明山药滋阴的同时,也兼具补益的功效。文章也提到山药“性虽阴而滞不甚,故能渗湿以止泻”,点明其滋阴的特性并非单纯的滋腻,反而具有一定的渗湿作用。

总而言之,古籍中关于山药滋阴功效的记载,多从其补益脾肺肾等脏腑入手,说明山药的滋阴作用,并非单一作用,而是通过整体调理,最终达到阴阳平衡,从而缓解因阴虚引起的各种症状。不同医家对其性味、功效的侧重点略有不同,但都肯定了山药在滋阴方面的作用。其温和的特性使其适用于各种阴虚证候,但需根据病症及体质,合理用药,并可配合其他药材以增强疗效。

4. 强筋骨

山药,其“强筋骨”功效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,但其作用机理并非单纯地“补阳”,而是通过滋补脏腑,间接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。

《本草正》指出山药“气轻性缓”,并非强筋骨的“首选”,需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。其补益作用温和,需加大剂量或配合其他药物才能发挥显著效果。《药品化义》则强调山药的温补特性,能“温养肌肉”,并因其“土旺生金,金盛生水”的五行关系,能间接滋补肾脏,从而改善肾虚导致的腰痛等症状,达到强筋骨的目的。此处的强筋骨,并非直接作用于筋骨,而是通过补益脏腑,使身体机能得到提升,进而改善筋骨问题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更详细地阐述了山药的特性:“补脾肺之阴,润皮毛,长肌肉”。筋骨的强健与肌肉、气血的充盈密切相关,山药滋养脾肺阴虚,则能促进气血生化,间接强健筋骨。其“性涩”的特性,更能治疗遗精等症状,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状态。《本草纲目》则总结山药能“助五脏,强筋骨”,并引述历代医家观点,肯定其在补益强身方面的功效。

《神农本草经读》虽提及山药“补肾填精”,精足则阴强,但更强调其为“上品”,适合长期服用以强身健体,而非单纯治疗疾病。由此可见,山药强筋骨的功效并非立竿见影,而是长期服用,全面调理身体,才能发挥其潜力。总而言之,山药强筋骨的功效,是其整体滋补作用的体现,而非直接作用于筋骨组织本身。

5. 止咳化痰

山药,看似平凡的食物,在古代医籍中却被赋予丰富的药用价值,尤其其止咳化痰之效,值得探讨。

多部医书提及山药的补益作用,并非单纯针对肺部,而是通过整体调理达到止咳化痰的效果。《药品化义》指出山药“循循有调肺之功,治肺虚久咳”,其温补而不骤,微香而不燥的特性,适合肺虚久咳者。这与《本草求真》的观点相呼应,认为山药“为补脾肺之阴”,能润泽肺部,缓解咳嗽。《本草纲目》更直接指出山药能“化痰涎”,这说明其止咳功效并非单纯滋润,而是能直接作用于痰液,使其更容易排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各家医籍对山药功效的描述略有差异,但都强调其性情平和,药力缓和。《本草正》言其“气轻性缓,非堪专任”,《本草纲目》也提到其“性冷于北地者”。因此,山药的止咳化痰功效,更适合肺虚阴亏,咳嗽痰少、伴有脾胃虚弱的体质。《神农本草经读》则提醒,山药虽为“上品”,但效力缓慢,需长期服用才能见效,不适合急症。这也佐证了许多古方中,山药常作为辅助药材使用,而非单独作为主药治疗咳嗽。

综上所述,山药止咳化痰的机理,并非直接作用于肺部炎症,而是通过补益脾肺之阴,调理脏腑气血,间接达到润肺止咳、化痰的功效,其药效温和,适合慢性肺虚咳嗽者长期服用。

6. 补肾

山药,其补肾功效在历代医家论述中多有提及,并非单纯的“壮阳”,而是从多个角度滋养肾脏。

《本草正》指出山药“滋精固肾”,但认为其“气轻性缓,非堪专任”,需配合其他药物才能发挥最佳效果。这说明山药补肾作用温和,不适合单独用于肾虚较重的患者,更适合作为辅助药物使用。《药品化义》则强调山药“温补而不骤”,认为其通过补益脾肺,间接达到补肾的目的。这是因为中医理论中,脾土生肺金,肺金生肾水,脾肺功能强健,才能更好地滋养肾脏。六味地黄丸中加入山药,正体现了这种间接补肾的思路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更进一步分析了山药补肾的机理:“味甘兼咸,又能益肾强阴”,说明山药的甘味能补益肾阳,咸味能滋养肾阴,达到阴阳双补的效果。同时,它也指出山药“性涩,能治遗精不禁”,说明山药对于肾虚引起的遗精、滑精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。《神农本草经读》则提醒,山药虽然功效温和,但长期服用才能见效,不适合急于求成。

总而言之,古代医籍对山药补肾功效的描述,并非强调其直接、强烈的壮阳作用,而是着重其温和、间接的滋补功效。它通过健脾益肺,滋阴补阳,最终达到强肾固精的目的。其作用机理,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思想,并非单纯针对肾脏,而是从整体出发,调理脏腑,以达到补肾的效果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医籍对山药的用法用量也有不同建议,需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嘱调整。

7. 涩精止遗

山药,其“涩精止遗”的功效在多部古代医籍中有所记载,但其作用机理并非单纯的“涩精”,而是通过整体调理达到改善遗精的目的。

《本草正》认为山药“气轻性缓”,补肾之效不如茱萸、地黄等药物强劲,故需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,才能有效“固遗泄”。这说明山药并非单独治疗遗精的首选,而是作为辅助药物,发挥协同作用。

《药品化义》指出山药“温补而不骤”,能温养脾肺肾三脏,并提到其在六味地黄丸中,用于治疗肾虚导致的滑精梦遗。此处强调山药的温补性质,以及其对肾虚的调理作用,而非直接止遗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更进一步阐述,山药“性涩,能治遗精不禁,味甘兼咸,又能益肾强阴”。其“涩”性并非单纯收敛,而是通过补益脾肾阴虚,从根本上改善遗精的症状。书中还提到山药“性虽阴而滞不甚,故能渗湿以止泻”,说明其具有健脾利湿之效,对于因脾虚湿盛而导致的遗精也有一定的疗效。

《神农本草经读》则指出山药能“补肾填精”,但同时提醒,山药为“上品”药物,需长期服用才能见效,不宜单独用于治疗大病。这反映出山药的疗效相对缓和,需要持续作用才能显现。

综上所述,古籍中关于山药“涩精止遗”的记载,并非指其具有直接且迅速的止遗功效,而是通过补益脾肾,调理脏腑阴阳平衡,从而达到改善遗精、固精的功效。山药的作用偏向于温和调理,需配合其他药物,或长期服用,才能发挥最佳疗效。

8. 补气

山药,作为其补气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,但其补气之法与其他补气药材有所不同,并非以峻猛之势,而是以温和缓慢的方式滋养脏腑。

《本草正》认为山药“气轻性缓,非堪专任”,意指其补气之力较为温和,不像人参、黄芪那般迅速有力,因此常被用作辅助药材,而非主要的补气药物。其“健脾补虚,滋精固肾”的功效,说明其补气作用主要体现在脾肾两脏。脾主运化,为后天之本,脾气健运,则气血生化有源;肾藏精,为先天之本,肾气充足,则全身机能得以维持。山药补益脾肾,从根本上提升人体的元气。

《药品化义》则更进一步指出山药“温补而不骤,微香而不燥”,“循循有调肺之功”,说明其补气方式温和不燥,且兼顾肺部的调理。肺主气,肺气充足,则呼吸通畅,气血运行顺利。山药通过温补脾肺,间接达到补气的效果。

《本草求真》则强调山药“为补脾肺之阴”,与黄芪、白术等温阳补气药材有所区别。山药偏向滋阴补气,适合脾肺阴虚之症。书中也提及山药“性涩,能治遗精不禁”,说明其补气的同时,也兼具固涩的作用,这与其滋阴补肾的功效相辅相成。

总而言之,山药的补气功效并非直接且迅速的,而是通过温和地滋补脾肾、调理肺气,从而达到间接补气的目的。其作用缓慢,需长期服用才能显现效果,正如《神农本草经读》所言:“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,非治病之药,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”。因此,山药的补气功效更偏向于日常的滋补养生,而非急症的治疗。

山药的现代功效

1. 降血脂

现代研究表明,山药中含有丰富的黏液蛋白、皂苷、多糖、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等成分,这些成分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,促进胆固醇分解和排泄,吸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,从而起到降血脂的功效。

山药适宜高血脂患者食用,但性质偏温,阴虚火旺、体内有湿热者不宜食用。山药一次食用量不宜过多,以免引起腹胀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

2. 抗氧化

山药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成分,包括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多酚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等。这些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清除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,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,从而起到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作用。

此外,山药中的抗氧化剂成分还可以保护细胞膜免受损害,减少细胞凋亡,增强免疫力,达到预防和治疗癌症、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效果。

3. 提升免疫力

山药具有益气养阴、补脾肺肾、益精固涩的特点,这使它成为一种强大的养生药材。山药含有丰富的皂苷、黏多糖、薯蓣皂苷、多糖、黏液蛋白、淀粉酶、皂苷角苷、山药多糖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。

这些成分共同赋予山药多种健康益处。例如,山药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,从而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,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。此外,山药中的多糖和皂苷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清除体内自由基,抑制脂质过氧化,这些特性可帮助维持细胞的健康。

山药还可以促进人体能量代谢,增强耐力,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补品。同时,山药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潜力,并能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。此外,山药中的成分能降低血糖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,有助于心血管健康。

4. 降血糖

山药益气养阴,健脾补肺,固肾益精。山药中含有一种黏性物质,可帮助人体降低血糖。另含皂苷,可促进胰岛素分泌,降低血糖。且含大量膳食纤维,延缓胃排空,减少食物吸收,降低血糖。故糖尿病患者宜常食之。

山药的运用方法与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60-25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补阴,宜生用;健脾止泻,宜炒黄用。

山药的食用方法有很多,可以蒸、煮、炒、炸,也可以做成山药粥、山药羹、山药泥等。山药性平,味甘,不寒不热,四季皆宜。但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,一次不宜吃太多,以免引起腹胀。另外,山药不能和甘草、大枣同食,否则会降低山药的药效。

山药的炮制

  • 山药:拣去杂质,用水浸泡至山药中心部软化为度,捞出稍晾,切片晒干或烘干。

  • 炒山药: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,待烟起,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,取出,筛去麸皮,放凉(每山药片100片,用麸皮10斤)。

  • 《本草衍义》:山药入药,其法,冬月以布裹手,用竹刀子剮去皮,于屋檐下风径处,盛竹筛中,不得见日色,一夕干五分,待全干收之,惟风紧则干速。

注意事项及副作用

  1. 湿盛中满或有实邪、积滞者禁服:山药性味甘平,有滋补脾胃、益气养阴的功效,对于湿盛中满或有实邪、积滞者不适合服用,因为山药可能会加重湿邪或积滞,不利于身体康复。

  2. 紫芝为之使,恶甘逆:紫芝是一种中药材,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,与山药搭配使用可以增强山药的滋补脾胃作用。但是,山药不宜与甘味过重的食物搭配食用,因为甘味过重会影响山药的吸收,降低其滋补效果。

  3. 二门冬为之使:二门冬是一种中药材,具有滋阴润肺、清热生津的功效,与山药搭配使用可以增强山药补肾益气的功效。

  4. 肾脏病患者慎食:山药中含有较高的钾离子,对于肾脏病患者来说,过量摄入钾离子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,因此肾脏病患者应慎食山药。

  5. 高血压患者慎食:山药中钾离子含量较高,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,过量摄入钾离子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,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慎食山药。

山药相关的方剂

山药可治疗的相关疾病

白带、子宫下垂、子宫颈恶性肿瘤(子宫颈癌)、子宫颈炎、尿频、糖尿病、咳嗽、肾炎、腰痛、遗精、口疮、嘴破、口角炎、腹泻、胃溃疡、胃及十二指肠炎、胃酸、食道逆流、高血脂、口干、低血糖、糖尿皮肤干燥、感冒、低血压、脂肪肝、胆结石

山药含有的化学成分

薯蓣皂苷元(Diosgenin)、多巴胺(dopamine)、盐酸山药碱(batatasine hydrochloride)、多酚氧化酶(Polyphenoloxidase)、尿囊素(Allantoin)、止杈素(abscisin Ⅱ)、糖蛋白(glucoprotein)、赖氨酸(Lysine)、组氨酸(Histidine)、精氨酸(Arginine)、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、苏氨酸(Threonine)、丝氨酸(serine)、谷氨酸(glutamic acid)、脯氨酸(Proline)、甘氨酸(Glycine)、丙氨酸(Alanine)、缬氨酸(Valine)、亮氨酸(Leucine)、异亮氨酸(isoleucine)、酪氨酸(tyrosine)、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、蛋氨酸(Methionine)、胱氨酸(Cystine)、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、多糖(Polysaccharide)、甘露糖(Mannose)、葡萄糖(Glucose)、半乳糖(Galactose)、钡(Barium)、铍(Beryllium)、铈(Cerium)、钴(Cobalt)、铬(Chromium)、铜(Copper)、镓(Gallium)、镧(Lanthanum)、锂(Lithium)、锰(Manganese)、铌(Niobium)、镍(Nickel)、磷(Phosphorus)、锶(Strontium)、钍(Thorium)、钛(Titanium)、钒(Vanadium)、钇(Yttrium)、镱(Ytterbium)、锌(Zinc)、锆(Zirconium)、氧化钠(Sodium oxide)、氧化钾(Potassium oxide)、氧化铝(Aluminum oxide)、氧化铁(Iron oxide)、氧化钙(Calcium oxide)、氧化镁(Magnesium oxide)、儿茶酚胺(catecholamine)、胆固醇(Cholesterol)、麦角甾醇(Ergosterol)、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、豆甾醇(Stigmasterol)、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、植酸(Phytic acid)、甘露多糖(mannan)、木糖(Xylose)、果糖(Fructose)、蛋白质(Protein)、灰分(Ash)、山药素(batatasin)、胆甾烷醇(Cholestanol)、三萜皂苷(Triterpenoid saponins)、胆碱(Choline)、日本薯蓣多糖(dioscoran)

标签: 山药 补脾 养胃 生津 益肺 补肾 涩精 脾虚 腹泻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