鲑鱼一旦保存不当,就可能产生“组织胺”。(图/unsplash)
只要把鱼煮熟就万无一失了吗?专家指出,包括鲭鱼、旗鱼、鲑鱼、秋刀鱼、鬼头刀等5种常见鱼类,一旦保存不当,就可能产生名为“组织胺”的天然毒。这种毒素即便经过高温烹调,仍无法去除。而当人体摄取过多时,可能迅速引发急性中毒。
鱼类中本就含有“组胺酸”这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,但当保存环境不佳、冷冻与解冻过程反复时,鱼肉内的细菌会迅速将其转化为“组织胺”。这类毒素具有高度耐热性,无法透过煮熟、炸熟等方式破坏。一旦人体摄入过量,将引发类似过敏反应的急性中毒。
组织胺中毒症状多在食用后1小时内出现,常见症状包括:脸部潮红、皮肤发痒、荨麻疹、头痛、头晕,严重者甚至会有嘴唇与四肢麻木、呼吸困难、心悸、低血压等反应。杨振昌提醒,许多民众“中毒”却不知,经常误以为是过敏,虽然致死率不高,但若没有及时就医,可能对心肺功能造成损害。
特别需要注意的鱼类包括:鲭鱼、鲣鱼、鰆鱼、鲔鱼、秋刀鱼、旗鱼、鬼头刀、沙丁鱼、竹筴鱼、鲑鱼等“青皮红肉鱼类”与鲭科鱼种,这些鱼种因肌肉中含有较多组胺酸,处理不当时风险最高。此外,虱目鱼、鳕鱼等也曾被检出有类似毒素反应。
另外,组织胺中毒最常出现在校园团膳、公司行号、中央厨房等大量备餐的情境,从冷冻库取出的鱼排,若在解冻、切割、腌制、烹调过程中时间拉太长,组织胺会迅速累积,导致群聚性中毒事件。一旦出现中毒症状,应携带剩余食材立即就医,有助医师快速诊断,并对症下药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